本报讯(记者 李 凯)“现在好了,给水管网改造后,自来水清澈见底,水压也很稳定。我们再也用不着担心用水问题了。”昨日,记者来到浉河区南湖路红星社区,居民刘倩开心地说。
原来,红星社区沿线供水管网建设年代久远,供水设施老化。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用水需求随之大幅度上升,管线跑冒滴漏,用户因为吃水问题没少犯愁。
原南湖路和107国道的供水管道都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铺设的,存在管材老化、水压低、水量不足等情况。
2021年,中心城区给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被列入2021年度信阳市重点民生工程。两项管网改造工程累计铺设供水管道16.3公里,提前3个月完成工程项目。
面对群众急待用水的呼声,市供水集团党委带领技术人员数次踏勘现场,对供水管网的现状、地形、地貌和企业用水量、原管网布局情况做全方位调研分析,研究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开展管网建设工程。
“在对107国道沿线施工那一段时间,我们工程技术人员拿出看家本领,现场‘量体裁衣’‘精准制作’沿线座过河管,经过切割钢板、压头等多个工艺流程,让制作好的重达数吨的异形钢制管件与球墨管进行‘焊接’,横驾在河床上,实现管网贯通。技术人员连续作战,一举抢过4座‘过河管’。”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强告诉记者。
施工期间,为最大限度做到少扰民,市供水集团避开节假日等特殊时间节点施工,做到管道安装一段,回填一段,恢复一段,圆满完成管网施工任务,提前还路于民。随着工程的完工,沿线群众的用水问题得以解决,喝上了更安全、优质的市政大管网自来水。
本报讯(记者 周亚涛)臭气熏人、污水横流,这是生活垃圾中转站过去留给大家的印象。如今,通过加装消杀除臭设备、增加废水收集集液池等方面的改造,我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中转站由“设备老化、除臭效果差”向“运转高效、环境整洁”转变,实现了蝶变升级。
在浉河区鸡公山大街垃圾中转站,记者看到一辆装满垃圾的收运车缓缓进站后,原本关闭的垃圾处理车间缓缓升起门帘,门顶的风幕机开始运行,形成无形风帘阻断收运车在卸垃圾时散发的臭味外溢。
车间还新安装了离子交换过滤器,将散发的臭味集中收集之后,对气体进行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杜绝臭味外排。此外,中转站还配置了等离子进化设施,加强对垃圾渗漏液的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这些年,我见证了垃圾中转站处理设备一直更新升级,机械设备越来越自动化,工作强度也减小不少,味道也没那么难闻了。”在平桥区龙江东路垃圾中转站工作的环卫工人杨师傅笑着说。
面对之前我市生活垃圾清运能力不够、垃圾中转站设施破旧、标准不高等问题。2021年,我市将改造升级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中转站作为重点民生实事之一,由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实施。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城市管理局牵头组织各辖区对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中转站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市城市管理局公用事业科工作人员魏政说,中心城区32个生活垃圾中转站的改造完成,加强完善了城市环卫基础设施配置,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进群众福祉,让“美好生活看信阳”更有温度和品质。
本报讯(记者 李 凯)早在2019年前,新生儿满三天后,就能够直接进行常规听力筛查,但是发现很多耳聋是迟发型的。如果不做基因筛查,患者和医生是无法发现携带者的。因此,基因筛查是很好的补充,也是市政府推出的一项惠民政策。
据了解,新生儿在出生48小时内,医护人员为新生儿采集足跟血,随后将血样送往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检测实验室,为新生儿做遗传性耳聋基因免费筛查。
去年,我市各县区(除固始县)免费为新生儿做耳聋基因筛查,共计筛查33319例,阳性突变率为6.12%,筛查率达92.17%。通过耳聋基因筛查,可以筛查出耳聋患儿和耳聋基因携带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为许多家庭避免悲剧的发生。
采集一滴新生儿足跟血,就可得知受试者是否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记者在信阳高新区泰宇健康产业园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检测实验室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为一名新生儿做耳聋基因筛查检测。通过借助收集到的耳聋临床病例和正常个体样本,进行遗传性耳聋高危人群的分子病因学研究,这样可通过提前干预,极大程度降低耳聋出生缺陷。
持续开展全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是我市2021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耳聋基因筛查的开展是为了建立耳聋基因筛查与常规听力筛查的联合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新生儿听力筛查水平,减少听力障碍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
本报讯(记者 马依钒)用水用电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近年来,我市中心城区不少居住小区入住率不断的提高,因水电“合表”造成的生活不便广受诟病。为切实破解这一难题,市委、市政府将“一户一表”改造工作列入2021年度全市“十大民生实事”,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出发点筹划工作、推进工程。
昨日,记者从市“一户一表”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市中心城区已累计完成供电改造160个小区56021户,完成率112.04%;完成供水改造256个小区89780户,完成率112.23%,超额完成2021年度改造任务。
“民生实事落实快,咱老百姓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春节过后,浉河区老城街道胜利南路社区水岸东方小区居民陈玉敏向记者介绍,“元旦前,小区顺利完成‘一户一表’改造,现在水电缴费方便多了,通过手机掌上操作就行,逢年过节也不用操心家里水电费的事儿了。”
“居民满意度很高,好政策收到了好效果。”水岸东方社区物业经理杨金花向记者介绍,小区有544户居民,过去,水电费由物业代收,随着移动水电缴费方式的普及,慢慢的变多的居民希望实现掌上缴费,在胜利南路社区、供水供电部门以及物业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小区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一户一表”改造。
如何让民生实事早落地、真惠民?记者从市“一户一表”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为完全解决“合表转供”这一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市政府有关部门实地了解各辖区在改造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痛点,针对共性问题,现场“解剖麻雀”研究解决方案,针对个性问题,创新工作方式,“一针见血”提出处理方法,强力推进“一户一表”改造工作高效开展,圆满兑现了要把民生实事办好的庄严承诺。